自信錯覺

1.73K
自信錯覺

自信落差:數據視角

我觀察過無數NBA選秀測試會,發現一個共通現象——中國潛力新秀常帶著內斂的優越感進場。楊瀚森並非特例,從姚明、武磊到崔永熙,皆有類似模式:尚未面對頂尖競爭,便自認精英。

別誤會——這不是驕傲,而是數據顯示的結構性問題。我的模型指出,青年期比賽密度低的體系,球員普遍高估自身國際舞台適應力。

比賽數量赤字

英國或西班牙U18球員每年參與40場以上正式賽事(聯賽、盃賽、友誼賽、國際資格賽)。中國呢?往往不到20場。

代表錯誤模式暴露少、防守策略測試不足、壓力下適應機會稀少。

若五年只與同質化隊伍交手……你自然以為自己是某項技能的巔峰人物——而外界根本未見過此實力。

「攀爬」vs「訓練」體系

西方透過競技訓練;中國多以選拔為主。

數據顯示:歐洲青訓隊在青年聯賽中每場創造3倍於中國隊的xG(預期進球),非因球員天賦更佳,而是對手更強、壓力更大。

楊瀚森雖在國內U19領先——但其參賽規模可能還不如單場英超次級聯賽比賽。

為何自認『比薩爾更強』?現實一點吧!

薩爾?17歲即對上法國LNB Pro B老將;戴曼特?立陶宛裔俄羅斯天才,在歐洲聯盟青訓營淬鍊多年。他們經歷真實壓力與錯誤代價。

楊瀚森呢?主要活躍於結構化國內系統,結果可預測、媒體僅挑選精華片段放大傳播。

這不是個人問題,是結構性數學:

自信 = (勝利次數 / 總比賽場數)×(對手水準) 當分母雙低時——信心迅速膨脹;尤其當家長與教練把每勝都當成世界盃決勝戰般慶祝時更甚。

「NBA試訓=實力證明」?破除迷思!

實際上大多球隊派探員非為找才華——而是評估性格與傷病風險,同時壓低成本曝光。切特·霍姆格倫不會隨機去明尼蘇達——他正是因陣容缺口被急需引入。 同樣邏輯適用:除非你極可能留下訓練營後續合約,否則受邀只是保險性考察而非機會證明。 試訓不等於肯定——你只是眾多候選人之一,在爭取保障契約前先承受壓力測驗而已。

如何改變?

我不是否定夢想——我是用數據推動改革:

  • 強制執行區域/跨省年度至少30場比賽制度;
  • 與歐洲/亞洲青訓機構合作互派交流計畫 —— 讓年輕人提早體驗真實逆境 —— 不粉飾、不剪輯亮點 —— 只有嚴峻過程 —— 就像我們在BT Sport FPL分析團隊所做的一樣; 畢竟若從未在鏡頭前犯錯……如何建構韌性模型?抱歉,那無法計算。

MidnightXG

喜歡38.67K 訂閱3.37K

熱門評論 (3)

WindyCityStats

Why Yang Hanshen Overestimates Himself?

Let’s be real—this isn’t about ego. It’s about math.

You play 18 games of local league basketball against clones of yourself? Congrats, you’re the king of your backyard. But when you step into the real world—where Saar faced Pro B vets at 17—your crown starts to look like a paper hat.

My model says: low match count + cherry-picked wins = inflated confidence. It’s not personal. It’s just basic statistics.

We need more games, not more hype reels. Real adversity builds real players—not just dreamers with highlight clips.

So next time someone says “I’m ready for the NBA,” ask: How many real mistakes have you made on camera?

You can’t model resilience if you’ve never been wrong—and that’s not a flaw, it’s a gap.

Comment below: would you trust this kind of confidence in an actual game?

723
28
0
PanahMerah90
PanahMerah90PanahMerah90
4 天前

Yang Hanshen & Kepastian Dirinya

Wah, ini bukan soal ego—tapi matematika! Main cuma 15 pertandingan di U19 China? Sama kayak latihan di kelas paling sepi di sekolah.

Sementara Saar main lawan veteran LNB Pro B usia 17 tahun—dari situ dia belajar gagal, terjatuh, dan ngerti arti tekanan. Yang lain? Hanya latihan dengan teman-teman yang sama levelnya.

Jadi pas masuk NBA tryout… kok kayak baru tahu dunia?

Confidence = (Sukses / Pertandingan) × (Kualitas Lawan) Di China? Pembilangnya kecil banget… jadi hasilnya: overconfident ala kampung!

Kalau mau juara dunia, jangan hanya dikasih highlight video. Butuh adu keras—bukan promo media.

Kalian setuju nggak? Atau mungkin masih percaya kalau main di U19 lokal = siap lawan Liverpool?

Comment section buka!

715
42
0
LoupSombre95
LoupSombre95LoupSombre95
1 天前

Le paradoxe chinois

Yang Hanshen croit en son talent ? C’est normal — il n’a joué que contre des clones de lui-même pendant 5 ans.

En Angleterre, un U18 joue 40 matchs par an. En Chine ? Moins de 20. Résultat ? Il pense être le meilleur… parce qu’il ne sait pas ce qu’est une vraie pression.

Un système qui ment

Les académies européennes génèrent 3x plus d’xG que les chinoises — pas parce qu’elles sont meilleures, mais parce qu’elles s’entraînent dans la bataille.

Comparons les réels

Saar ? Joueur de 6’8” qui affrontait des pros à 17 ans. Deimante ? Lithuanienne formée aux académies Euroleague. Yang ? Un héros local dans un tournoi de quartier.

Le piège du “tryout”

Un NBA tryout ≠ validation. C’est une assurance maladie pour l’équipe. Tu es invité si tu risques peu de partir après le camp.

Alors non, Yang, tu n’es pas « trop fort ». Tu es simplement… bien protégé.

Et vous ? Vous croyez vraiment à ce genre de “génie” sans adversaire ? Comment on change ça ? 🤔

86
68
0
巴西足球
平局背後的數據故事
1.0

平局背後的數據故事

平局即勝利
1.0

平局即勝利

巴乙第12輪:逆襲與防守
1.0

巴乙第12輪:逆襲與防守

巴乙第12輪焦點
1.0

巴乙第12輪焦點

戰術對決1-1
1.0

戰術對決1-1

平局中的韌性
1.0

平局中的韌性

韌性之戰
1.0

韌性之戰

巴西乙第12輪戰術解析
1.0

巴西乙第12輪戰術解析

巴西乙級聯賽戰術解析:沃爾塔雷東達 vs 阿瓦伊
1.0

巴西乙級聯賽戰術解析:沃爾塔雷東達 vs 阿瓦伊

巴西乙第12輪:激戰、爆冷與晉級風雲
1.0

巴西乙第12輪:激戰、爆冷與晉級風雲

足球狂熱